图文
-
解锁智慧人居新生活!设计新主场·全国首场
2023-10-25 17:35
-
江苏“五一”假期消费清单来了!文旅、餐饮
2023-03-04 13:08
-
第一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总预选赛将在青
2021-10-12 13:52
从“光盘行动”到垃圾分类,反对浪费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,“盘活闲置”“无废生活”的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崇尚。
其实,在我们的生活中,有很多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,比如我们的旧衣物,如果利用得当,就可以摇身一变,成为十分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。
旧衣物,该如何处理?
“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自己”每年换季,你是不是都会有这么一个头疼的问题?翻出自己去年买的衣服,因为审美和身材的变化,都会忍不住问自己:我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样的衣服?
有关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2600万吨旧衣服被丢进垃圾桶。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,旧衣物回收率始终较低。回收难、渠道少等问题导致回收无门,长此以往,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,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。
由此可见,旧衣回收是民生和环保所需,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。日常不穿的旧衣服,堆在家里觉得占地方,挂二手平台又卖不出去,送给亲戚朋友又怕人家嫌弃?我们到底该怎么处理呢?
由“绿银生活”打造的社区回收生活服务平台,轻松帮你解决一切旧衣回收问题!
“绿银生活”采取便捷的线上预约,下单后由专业人士上门回收,再以“碳币”等形式有偿回报用户,足不出户即可在家完成旧衣物的回收,所获得的“碳币”既可以在平台消费提现,也可以兑换各种生活权益。闲置的旧衣服能换“钱”,交给“绿银生活”就对了!
变废为宝,差异造就机会
数据显示,我国的旧衣回收率不到10%,仅2020年被丢弃的旧衣直接回收价值就高达400亿元,再加上往年的积压,以及旧衣回收后的相关产业链,一个千亿规模市场已见雏形。
虽然整个行业还是处于早期阶段,但是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布局合理、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。回收来的旧衣,七成主要进行国内循环利用,剩下三成随着产业链的外延,出口到非洲、东南亚等地区。
近年来,国家政策积极倡导垃圾有效分类回收,国务院发文鼓励发展“互联网+旧货”、“互联网+资源循环”,促进循环消费,推动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。旧衣回收再利用不仅是环保工程,更是朝阳市场。
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,国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加入旧衣回收这个行业中,生根发芽于“互联网之都”杭州的“绿银生活”便是其中之一。
“绿银生活”总部位于杭州,前期以杭州余杭区为核心发展区域,以旧衣回收为切入点,通过互联网赋能将线上线下打通,实现全链闭环的智慧绿色社区。
公司前期大量投资在杭州市构建了一条从“居民家庭——分布仓——物流车——总仓”的旧衣分类回收高速公路。以“互联网+再生资源回收+本地积分消费”的立体运营模式,为城市居民,打造绿色环保整体解决方案,实现居民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治理,构建环保智能共享全生态产业链。
“三大赋能”帮助加盟者,想亏都难
“绿银生活”在帮助代理商方面有三大赋能,分别为工具赋能,培训赋能,运营赋能。
1、工具赋能:提供一整套Saas系统及to c APP小程序,用稳定的系统,保证了数据安全,通过不停地迭代换新,来完善配置功能。
2、培训赋能:提供客户开发培训、实操培训、客情维护培训以及营销帮助。
3、运营赋能:可借助平台开展社群运营、内容运营、活动运营、渠道运营等各类运营手段。
加盟“绿银生活”后,代理商先选择自己所要代理的区域,然后在区域内对各个小区进行初期的甄选,洽谈小区回收员、驿站、超市等站点。同时,重点培养一些小区,在平台上线自有商品,以便用户兑换及购买。再陆续拓展其他小区,对已有小区进行回收流程的优化,同时落地“绿银生活”新项目,以覆盖住户整套回收系统。
每户家庭每年旧衣服约20KG(20-30件),一个小区500户计算,单个小区每年约产生10吨,一个区域按照200小区计算,一年回收量2000吨。每吨利润乘以年2000吨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。一个城市代理下辖5个区域,年回收量就是1万吨,若是能分拣,毛利将会大大增加,全年毛利可达惊人的数字。
投身环保事业,体现社会价值
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一针一线恒念物力维艰”,“蓝天常在、青山常在、绿水常在”不仅是”绿银生活“的愿景,更是顺应整个时代的大国所向。“绿银生活”将一直秉承“用科技保护环境”的理念,致力于绿色环保事业发展,让旧衣回收走进千家万户,让广大民众共享绿水青山!
了解详情:梁先生13754316221
陈先生18657181239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2023-10-25 17:35
2023-03-04 13:08
2021-10-12 13:52
RSS订阅|网站地图| (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15281号 )
企业家在线© 2012- X3.4